多年试点之后,跨境支付外汇牌照终于落地。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有约15家此前参与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的支付机构日前完成名录登记,拿到了正式的跨境支付“上岗证”。这意味着,在监管引导下,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跨境支付市场将愈发合规健康。下一步,相关部门或适时扩大支付机构外汇业务范围。
据多家媒体报道,去年12月份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外管局")已陆续向支付宝、财付通、汇付天下、平安壹钱包、连连支付、快钱、盛付通等十余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发放跨境外汇支付业务的展业许可。
跨境业务被不少机构视为“香饽饽”,但深耕这块业务对支付机构并不容易。“由于竞争激烈,目前这一领域存在价格战、费率战,几年前整个行业的手续费还在1%、2%甚至更高,现在的手续费也就0.4%左右,很多公司还打出‘全0费率’的营销策略。大部分机构其实营利点不是纯支付的手续费,而是与之相关联的其他金融服务,比如供应链金融。一些较早布局的企业产品体系比较完备,具备竞争实力,但一些新进入的公司,因为配套产品还没做出来,实际上开疆拓土并不容易。”上述资深人士说。
目前,第一批和第二批跨境支付牌照已发放完毕,第三批牌照批复时间尚未确定。
此举意味着跨境支付“无证驾驶”的时代即将终结。
据北京商报报道,此次许可批复中明确了每一家支付机构可开展的跨境支付业务细分类目,支付机构要开展不同类别的细分业务必须分别申请许可。"比如在货物贸易、留学教育、航空机票、酒店住宿等方面,如果要开展酒店住宿业务,就需要单项提前申请许可,才能实际开展业务。
此次许可下发前,在中国市场开展跨境收款业务的企业主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具备国内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持牌机构,包括连连支付、汇付天下等,第二类是未持有国内支付牌照的境内金融机构,包括iPayLinks、空中云汇、Skyee等,第三类是未持有国内支付牌照的境外金融机构,包括Payoneer等。
种种行业乱象与监管套利风险随着跨境支付交易体量的攀升日益显著,2019年7月,央行支付结算司在一场跨境业务研讨会上强调,凡是没有取得监管许可而为中国境内居民提供跨境支付结算服务的,都属于跨境无证经营,境内持牌机构必须在6个月内停止与其合作,否则将面临倒查与处罚。